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小故事。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留有不少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补白的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相对于内容,本文的语言文字朴实浅显。所以,在教授本文时,我把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运用多种方法为课文内容补白,深入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既实现了补白,又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形式新颖活泼,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由于受到不良影视剧的影响,有些小组在编演中出现无厘头的台词和情节,在指正后这一现象得以消除。同时,囿于阅历,学生对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设计有些幼稚,在点拨后学生能够适当改进。教学实践说明:好的教学设计只有在不断的指导和修正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编演课本剧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不能算是高水平的学习。于是,在上一环节结束之后,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进行片断练习。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聚焦,我要求学生们写作同一事件,要求学生刻意留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此练笔。这样只好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作业。
我认为,本课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重视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同时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不会失控。
孙权劝学 2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开卷有益”等成语,
4、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 2、熟读课文,品位语言,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人物性格。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和《资治通鉴》。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题导入:俄国民族诗人、语言大师普希金说“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他在劝告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要多读书。那么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三国,真正领略当时的东吴之主孙权是怎样劝告他的部下学习的——北宋司马光将它以文字的方式编纂出来,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第15课《孙权劝学》!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认读:先听老师通读全文,再结合课本注释和资料书查找不懂的字音以及字词的注释。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节奏、表情,还有人物对话的语气。
重点注意: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eng
结合注释,梳理全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里面讨论,还有不懂的在提出来在全班解决。(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文内容分角色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用文中的话作答 )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 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结友而别”也看出了鲁肃爱惜人才。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内容: 吕蒙接受劝告,读书学习,才略长进。
仲永幼虽聪慧,不使学,后平庸无奇。
写法: 对话为主,侧面描写突出。 借事说理,叙议结合。 内容方面就不说了,当然不同;
主题:都是劝人勉励,好好学习;
写法一个是从积极的正面,一个是从消极的方面)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兴趣非常广泛,但是学习不十分刻苦,成绩也很一般,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八、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课旧到这里,最后我引用一下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快乐的源泉;同学们,热爱读书吧!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
孙权劝学 3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4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5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但是,“求积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我首先通过复习引出“四舍五入”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多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注意了习题的形式多样,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不足之处是横式中的“≈”号个别学生不会写,还有答句中没有用“大约”等词。原因是我没有指导学生书写“≈”号答的时候只是例题点一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 7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案 1-4
.《孙权劝学》教案 5-6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展(实录)
.《孙权劝学》活动与探究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孙权劝学》语段阅读题
.《孙权劝学》课文优化测控
.《孙权劝学》基础知识题
《孙权劝学》课件1
《孙权劝学》课件2
《孙权劝学》课件3
《孙权劝学》课件4
《孙权劝学》演示课件
《孙权劝学》ppt课件6
《孙权劝学》ppt课件8
《孙权劝学》ppt课件9
《孙权劝学》ppt课件10
《孙权劝学》ppt课件11
《孙权劝学》ppt课件12
《孙权劝学》flash在线视频朗读课件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领悟读书益于人类发展和充实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语
3、善于品味揣摩语言,真切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 [展示人物绘像孙权与吕蒙,并介绍]
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吴王孙权,大将吕蒙。吕蒙跟随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曾评价吕蒙“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吕蒙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率军袭破蜀将关羽,占据荆州。他最初本是一介武夫,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和功绩呢?今天,我们就在《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 提问交流文学常识要点
多媒体展示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著有《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编年史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
多媒体展示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与停顿
3、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四、理解感悟
1、结合注释,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教师巡回答疑,并将共同的疑难板书。
邪:表示反问语气,“吗”
耳: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乎:表示感叹语气,“啊”
遂:就,于是
何:什么
乃:于是
岂:难道
谓:对……说
2、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1) 全文共129个字,叙事简练又不失内容上的精华,作者共叙写了几件事?
多媒体展示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与吕蒙论议、鲁肃与吕蒙结友
(2) 详写、略写什么内容?
多媒体展示
详写:劝学、论议
略写:就学、结友
4、揣摩语言,分析人物
(1)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
语言描写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4)重点讨论:劝学的结果如何呢?(结合课文回答) 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赞叹
①通过鲁肃、吕蒙两个人的对话得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表现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才、敬才
(6)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并试着读一读他的语言,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自豪、自得
(7)孙权、吕蒙对话与吕蒙、鲁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5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结合人物身份,表现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多媒体展示
1、孙权:能言善劝,对下属严格要求,有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勤勉好学,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3、鲁肃:善于发现别人长处,敬才爱才
五、拓展延伸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的有什么异同?
《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的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六、探究反思
1、学与不学,吕蒙的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学习不能推诿,要从现在开始努力;
(2)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3)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讲述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文章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故事情节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值得诵读的珍品。
九、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解释并用它们写出一段话
2、默写课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0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 11
《资治通鉴》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
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
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2.导语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
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
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
大有长进。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
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
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
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
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
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
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
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
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_____
第二段:_____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请用下列成语造句。
1·吴下阿蒙:____
2刮目相待:____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
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
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
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
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
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
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 12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13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4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相互间讨论交流认为哪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为什么?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各种各样装置,有的装置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装置构思巧妙、富有创意;有的装置充分利用废弃仪器化废为宝;有的装置却是错误百出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们展示作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推选出几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装置供同学们学习参考。所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 15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6
《孙权劝学》是初中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能力,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高效课堂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通过自学、检测、探究、释疑、延伸拓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采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三主方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头的导入,互动性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能更好的学好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4、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本剧。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且学生的表演很成功,对人物的`个性把握的很到位,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极好、极深的印象。
5、设计“假如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之间又会演绎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以“吕蒙巧遇方仲永”为题,写一段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不足之处:
1、开头的导入不够流畅,今后多讲多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2、课本剧学生表演的不很到位,今后应多指导,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3、由于学生没有放开,对人物的性格把握还不很到位,分角色朗读不够理想,个别学生声音较小,重音没有读到位,今后应不断指导,经常训练,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7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8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即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在教学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有:
1、努力做到诵读为本,采用集体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吟诵,恢复中国的声音。--徐健顺”。
2、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在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迁移,拓展延伸。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名人名言?学生知道的不多,但对他们读书学习或许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有:
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中,学生预习不充分,学生质疑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有待培养。在模仿揣读人物语气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模仿读的过程过于匆忙,应给各小组讨论交流模仿试读的时间,应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揣摩人物的语气,这样学生更容易去理解。总之,今后在备课上要在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上下功夫,要在课堂点拨的技巧上下功夫,而并非仅仅停留在课堂形式的研究上。
孙权劝学 19
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孙权劝学
设计要素
设 计 内 容
教学内 容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并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重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解决 办法
本文是故事性的文言文,应抓住“朗读”来进行教学,以读促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对本文已做了预习,能够熟练朗读。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学法指导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情味。 2、引导学生理解、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指导学生学习要有所思。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1、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3、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
3、抽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矫正字音、节奏。
4、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等。关注学生评价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勾划出不理解的字句在班里讨论。
2、请各小组提交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3、请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4、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2)辨析古今异义(3)翻译重点句子
5、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6、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介绍
学生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课文
并互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一起解决
口头翻译
生回答最后归纳: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让学生
了解作
品和作者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互评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故事大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五、体验反思
六、拓展延伸
七、结课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多媒体显示):
1)孙权如何以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书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言一写的?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2、点拨、评价、总结。
3、组织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多媒体显示)
思考并回答,相互补充
查字典解释并造句
表演课本剧
生1:从吕蒙一开始不愿读书,到接受孙权的劝告,最终学有所成,我感受到读书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生2: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生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
生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生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生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齐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通过谈感受和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名句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升华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认真听,进入文本中的情境
教师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通过有效的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读、分角色读并注意人物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并互评
理解、探究课文内容
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小组代表表演课本剧并互评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并探究文意,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体验反思: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谈启发并联系生活谈感受,明白开卷有益
教师引导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与《伤仲永》对比阅读,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结课
教师赠学生名言共勉励
学生齐读名言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绐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力图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授课的过程中,课本剧的表演学生编了两个版本,一个基本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另一个版本属现代创新版,这是我之前未预料到的,所以课时有些紧张。但是学生的创造性是很令人吃惊的,真正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舞台。所以学生的预习及课本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免上课造成时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