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孙权劝学 篇一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活动目标:
1.通过名人故事大家讲、“我心中的‘星”’演讲会、创办“星星小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名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次综合性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并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所以,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同时,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也追‘星”’,活动主题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活动,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名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这一角度,确立本次活动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活动安排:
1.课时安排:三课时。
2.活动进度表:
①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霍金与(时间简史)》、姚明参加的nba篮球比赛(课余时间) 央视网站
②名人故事大家讲(课堂时间) 使用的搜索引擎
③“我心中的‘星’”演讲会(课堂时间) 使用的搜索引擎
④创办“星星小报” (课堂时间) 使用的搜索引擎
⑤成果展览 (课余时间) 工作
活动准备: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2.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3.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世间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本次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下面“活动过程”设计是这次活动的整体构想和过程创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资料的情况,选择一、两项展开活动;具体活动过程由教师据实际情况安排;每项活动的评价,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绘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活动兴趣的激发
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霍金与(时间简史)》、姚明参加的nba篮球比赛。
二、名人故事大家讲
1.每组每人搜集一个名人的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提前布置。)
2.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比赛。(课余准备。)
3.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堂完成。)
4.小组将部分参赛的名人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课余准备。)
(学生在搜集名人故事的过程中,自己无意中会受到名人精神的熏陶。)
三、“我心中的‘星’”演讲会
1.搜集查找众“星”(科学之星、爱国之星、坚强之星、助人之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资料。(提前布置。)
2.从众“星”中选择一“星”,并围绕这一“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课余准备。)
3.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共同撰写“我心中的‘星”’演讲稿。(课余完成。)
4.“我心中的‘星’”演讲会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演讲。(课堂完成。)
5.以演讲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及主题是否鲜明评出一、二、三等奖。(教师可设计一张评价表,由全体学生参与。)
6.比赛后把演讲稿汇编成册。
(“关注过程”“培养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活动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合作意识,切不可盲目去追求活动的“成果”。初一学生第一次上台演讲,他们可能会紧张,会失误,但只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即使他们的观点很幼稚,材料很单薄,他们也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到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四、创办“星星小报”
1.每组设计一张小报,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课余准备。)
要求:
(1)每张小报要一个鲜明的主题,并根据主题设置一些有特色的栏目。
(2)内容充实,自己的作品要占三分之二以上。
(3)版面设计合理、有创意,誊写美观工整。 ’
2.根据上面的要求,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堂完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如果没有创新,那么世界还会发展吗?……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本教学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五、成果展览
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提前布置。)
2.每小组用本次活动编辑的小报、资料集锦、实物和相关的说明,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课余准备。)
3.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对本组展区的主题设计、环境布置等作简要的解说。(课余进行。)
4.由评委组根据各展区的主题设计、环境布置等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后完成。)
六、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科学的评价,那么学生将失去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目标也会落空,最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本设计中“活动评价”,力争做到以下二点:1.注重对学生活动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活动的成果;2.坚持让学生作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现状。)
七、作文训练
请以“我和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孙权劝学 篇二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领悟读书益于人类发展和充实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语
3、善于品味揣摩语言,真切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 [展示人物绘像孙权与吕蒙,并介绍]
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吴王孙权,大将吕蒙。吕蒙跟随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曾评价吕蒙“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吕蒙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率军袭破蜀将关羽,占据荆州。他最初本是一介武夫,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和功绩呢?今天,我们就在《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 提问交流文学常识要点
多媒体展示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著有《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编年史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
多媒体展示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与停顿
3、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四、理解感悟
1、结合注释,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教师巡回答疑,并将共同的疑难板书。
邪:表示反问语气,“吗”
耳: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乎:表示感叹语气,“啊”
遂:就,于是
何:什么
乃:于是
岂:难道
谓:对……说
2、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1) 全文共129个字,叙事简练又不失内容上的精华,作者共叙写了几件事?
多媒体展示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与吕蒙论议、鲁肃与吕蒙结友
(2) 详写、略写什么内容?
多媒体展示
详写:劝学、论议
略写:就学、结友
4、揣摩语言,分析人物
(1)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
语言描写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4)重点讨论:劝学的结果如何呢?(结合课文回答) 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赞叹
①通过鲁肃、吕蒙两个人的对话得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表现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才、敬才
(6)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并试着读一读他的语言,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自豪、自得
(7)孙权、吕蒙对话与吕蒙、鲁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5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结合人物身份,表现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多媒体展示
1、孙权:能言善劝,对下属严格要求,有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勤勉好学,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3、鲁肃:善于发现别人长处,敬才爱才
五、拓展延伸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的有什么异同?
《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的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六、探究反思
1、学与不学,吕蒙的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学习不能推诿,要从现在开始努力;
(2)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3)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讲述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文章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故事情节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值得诵读的珍品。
九、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解释并用它们写出一段话
2、默写课文
《孙权劝学》的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
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篇六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七、教学后记:
练习课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_____
第二段:_____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请用下列成语造句。
1·吴下阿蒙:____
2刮目相待:____
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四、教学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 #EndEditable -->
孙权劝学 篇七
课型:讲读 主备: 洪正生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七( )班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⑵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⑶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卿(qīng) 岂(qǐ)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更(gēng)
2、多音字辨析
更:更新(gēng) 为:治经为博士(wéi) 邪:邪恶(xié)
更加(gèng) 为了(wèi) 琅邪郡(yá)
遂:遂拜蒙母(suì) 为博士邪(yé)
半身不遂(suí)
3、形近字辨析
谓(谓语) 博(博士) 猎(涉猎) 孤(孤独)卿(爱卿)刮(刮目)
渭(渭河) 搏(搏斗) 腊(腊梅) 狐(狐狸)鲫(鲫鱼)括(包括)
4、词语解释
①权谓吕蒙曰(告诉)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④孰若孤谁(比得上)
⑤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⑥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⑦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⑧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 ⑩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5、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同“耶”,语气词)
6、解释下面成语的意思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7、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乃:乃不知有汉(竟) 见:见渔人(看见)
蒙乃始就学(才) 见往事耳(知道)
8、辨析下面词语的古今异义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常为“孤单”“孤独”)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例: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问题探究
1、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已能突出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四、《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对比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 “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方仲永是“不使学”,吕蒙是“就学”。方仲永是父亲不让学,吕蒙是孙权劝学的。方仲永是想学也学不了,是因为那个贪钱的父亲。吕蒙是不想学也得学,为了国家,为了吴国。方仲永是先天有余而后天不足,而吕蒙是先天不足但有后天教育,说明光有天资是不够的,还要有后天的教育。吕蒙没有天资,但 www.jiaoxuela.com 他有后天的学习,所以才没有成为“吴下阿蒙”。方仲永虽然有天资,但没有后天教育,所以到最后才会“泯然众人矣”。真是: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仲永幼时不学,学无所成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才
善劝 勤学、刻苦 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