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随笔优秀10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这里教学啦为大家分享了10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随笔,希望在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一
经常听到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问:今天你学什么了?你怎样就学不会呢?你瞧某某某画的多好!你看看你画的那是什么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家长的情绪能够理解,但孩子对这些话,就不容易理解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班上的孩子从不做太苛刻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这天,培养孩子的自信力和健全人格,我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毕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透过横向比较评价孩子,甚至用责怪的口气教训孩子,说孩子不如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抑制。个性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欲望不太强的孩子,多给予鼓励显得更为重要。
A是个潜力比较弱的孩子,在班里,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齐玩游戏。而且口齿也不清楚。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怎样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A胆子比较小,平时不爱说话,适应新环境的潜力不强,这是客观事实,我们都很清楚,但我们没有拿他跟别人的孩子比,更没有训斥孩子。我们始终透过各种办法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们相信他,他是最棒的!记得A刚来园时,整整哭了两周,在幼儿园连滑梯都不敢上,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我用了“鼓励+强制+鼓励”的办法,逐渐,他的自信心增强了,也慢慢有了一些用心勇敢的表现,我们都为他高兴!
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随笔 篇二
一大早,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班里的“宝贝”们,“小朋友早!老师早!”的问好声此起彼伏。忽然一个响亮的声音冒出来:“老师,这是我的钱!”欣怡高高举起的手上拿着一个一元硬币。我一下子还没反映过来,随口说:“小朋友最好不要带钱到幼儿园来,应该放在爸爸、妈妈那儿,要买什么东西跟大人说就可以了。现在你这一元钱是要放在老师这儿,帮你保管吗?”“妈妈说这是我捐的钱!”小姑娘有点不高兴地大声说。“啊,现在才捐,我们早就捐好了呀!”我冲口而出。看着小欣怡拿着钱,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的尴尬场面,我忽然想起了,上星期我们开展爱心大行动——奖孝基金捐款时,正好欣怡生病请假没来,但她在家里还记挂着这件事,这不一上学,就把“爱心”带来了。我忙安慰并表扬她:“欣怡真乖,这是要献爱心,捐的钱对吗?刚才老师没弄明白,待会儿我就帮你把这一元钱捐到园长室的捐款箱里,好吗?”“好的!”孩子甜甜地回了我一个笑脸。
手上拿着那枚小小的硬币,我觉得像握着一颗真挚的爱心,虽然是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一元”,但在孩子的心中,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份量;虽然是一份迟到的捐款,但它的心意却在这寒冷的`冬季给了我们阵阵暖意;虽然我们的孩子还小,但是我相信,只要从小就有这样的爱心,长大后爱心之花将会在我们的社会遍地开花!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三
入园一个月时,幼儿已经能够逐步接纳教师的安抚,愿意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离园时看见别的小朋友接时,大家还是免不了出现心急的情况,急着走出门去张望家人来接了没有,这样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如何才能既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能使孩子离园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如何才能既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能使孩子离园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于是我们开始思索并尝试借用蒙氏班的走线活动,我们在睡觉屋的地上用纪实贴贴了一个长方形,并在睡觉屋准备了六个地垫,每名幼儿吃过晚饭盥洗后,就先到睡觉屋拿地垫自选玩具玩,待幼儿基本都吃完饭后,大家随收玩具的音乐把玩具地垫送回家后,开始和保育员老师听轻音乐走线,听着优美的音乐,变换不同动作的走线,帮助幼儿调节了着急离园的烦躁心情,同时幼儿在睡觉屋活动,与家长接孩子的地方相对隔离开,确保了幼儿的安全,使大家能很好的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
反思:
离园环节很短但很复杂:喜迎家长、笑送孩子、交流沟通、叮咛嘱托……老师这时不论多忙,都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帮助没有接走的孩子稳定情绪,因为这时他们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而我调整后的游戏化离园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理,吸引住了他们使之开心,同时也使晚接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后能够对我们老师放心。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四
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3-6岁,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说儿歌,多朗诵散文,将对孩子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潜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龄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听故事。
早上,孩子们到园的时间等等不一,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让早到的孩子感到无事可干。每一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带或音乐磁带。我发现孩子们的用心性很高,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将听故事这一环节穿插在午饭、睡觉前后和放学前,个多月下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孩子们在午饭期间边听故事,边做饭前的准备工作,一举多得。
孩子们从听的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规,自觉性提高了。
孩子们敢大胆举手讲话,并且口语表达潜力大幅度提高。
讲故事有诸如以上的好处和功效。我们当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幼儿教师随笔 篇五
童年于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3年的幼儿园生活我们究竟应该给与孩子的是什么?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间断的思考与探索。
从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伊始,就确定了“保教合一,教养并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办院方针。“养成教育”从那时起便成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养成教育”的提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发展中不断深入,逐渐科学,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内涵。
概括而讲,“养成教育”在六一幼儿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1950年):养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内,在战火连绵的艰苦年月,全院人员从零开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针为指导,反复观察、了解幼儿,不断摸索,于1946年以《幼儿一日生活顺序》手册呈现了养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经验,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继续开展与研究养成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50年~1 995年):养成教育的理论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继续在深入学习、贯彻教育方针中坚持探索“养成教育”这一课题,并于1995年由姚淑平院长主编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一书,将六一幼儿院半个世纪的养成教育经验总结提升,标志着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史慧中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写到:“平平常常的幼儿园生活,透出不容丝毫懈怠的节奏!日复一日的实践,编织出了幼教科学规律!‘生活常规’,这在幼教界熟悉不过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儿院50年的心血结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细腻,科学。这里,既展示了全院职工的理想与情操,又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院领导班子的教育科学和艺术造诣。”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养成教育的创新发展期。建院70年来,伴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学习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六一幼儿院“养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创新发展期,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与“三个关注”。
养成教育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严格的常规”变为“快乐的常规”,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需求”,由“消极的保护”变为今天“积极地培养、锻炼”。在实践中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改变,依然是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个转变”的实践要求教育者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幼儿学习过程中经历、感受、体验的重要性。因此这一阶段养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统一不变的,我们会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差异为他们提出适宜的标准;教育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我们会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幼儿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使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如果说“三个转变”是我院养成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是对我院保教合一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三个关注”——关注幼儿情感表达、关注幼儿自主选择、关注幼儿交往范围,是我院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进一步认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进一步尊重。这样的认识和尊重不仅使教师更加理解和接纳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创设了更加适宜的师生氛围、教学策略,更使幼儿拥有了更加快乐、自主的生活游戏体验。
养成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前进的速度,也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干先行,全体跟进,骨干引领新经验,全体固化成日常”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有效的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长与进步。
20xx年,70载的历史积淀,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践行,在走向“养成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六一人”坚定了一条主旋律:养成于生活,养成需真爱。我们将用这份朴素的爱精心呵护幼儿,潜心研究教育,让六一幼儿院的“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们成长的真正需求,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宝贵而有意义的成长经验。
幼儿园教育教师随笔 篇六
早上,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陆陆续续地来到活动室,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挂上挂牌儿走进区角,开始活动起来。
大仔和小仔还有董梦瑶等六位小朋友正正在阅读区阅读。不一会儿大仔对我说早上吃的咸,想喝点儿水,他去端来一杯水,一不小心,水泼了一点儿在小仔的书上,顿时场面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都在说怎么救援。我刚想告诉他们拿干抹布“救场”,但是我忍住了,我想看看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
只见董梦瑶站起身来拿来卫生纸放在在小仔打湿的书上,不一会水被吸干了。其他的小朋友也不争了,竖起了大拇指。在这个突发事件中,我似乎只是个旁观者,没有去干扰孩子们的判断和解决问题,而是倾听他们的讨论,静观他们的行动,让他们在与同伴儿们的探讨和争论中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很显然董梦瑶小朋友他了解卫生纸有吸水的。功能,并且在关键时候学以致用。在我的等待中,幼儿有了思维碰撞,有了一定的思考时间,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所获得的经验远比老师直接给予的经验更深刻,更有价值。所以,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我们不妨做个“等待”老师。等待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漠不关心,而是静观其变,给予信任和尊重,适时适度地等待,将会给幼儿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七
孩子们之间,是不是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这天,我刚把积木发完。田庆文就跑来寻求帮忙:“老师,韩宇飞抢我的积木了!”我来到韩宇飞面前问道:“韩宇飞,你抢田庆文的积木了吗?”“我又还给她了。”韩宇飞胆怯的说。“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积木,明白吗?”“明白了。”
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不妥,于是我蹲下身来,搂住韩宇飞的肩膀,问道:“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积木?你自己不是有吗?”“我少了一个车轮。”韩宇飞不高兴的说。我看了看他手中的作品,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我做出很神秘的样貌对他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照老师的办法去做,必须会得到一个车轮!”韩宇飞饶有兴致的把耳朵凑过来。听了我的“秘诀”,他就高兴的点点头,来到田庆文面前说:“田庆文,我的小汽车缺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我用完了会还给你的!”田庆文看了看他手中的小汽车,爽快的答应了。
我借此机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韩宇飞的有礼貌和田庆文的乐于助人,并号召全班小朋友向他俩学习。立刻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议论声。
这件事使我想到,教师们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仅仅充当一个公正的老师是不够的,而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与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
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随笔 篇八
“送信”是一个游戏活动,孩子们特别简单,原本我以为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游戏,持续的时间不会长,应该进行几次孩子们就会感觉厌倦了,我还担心我来不及时间找更多的游戏和孩子们交流,互动,没想到,这个“送信”的游戏不仅能带给孩子们快乐,能帮助我与孩子们互动,交流感情,还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
这个游戏怎么玩呢?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个游戏的名称叫‘送信’,怎么玩呢?教师和宝贝们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变成了小小邮递员,来给小朋友们送信啦!
邮递员会先敲门“咚咚咚”(礼仪文明,进门先敲门)
“谁呀!”孩子们回答到。
“我是小小邮递员!”教师接着说
“你来干嘛呀!”
“我来送信呀!”
“信要送给谁呀!”
然后邮递员就会把“信”送给“小主人”了。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已经知道“送信“是怎么回事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属于自己的信,对于他们来说应该都是很特别的,尤其是在收信的那一刹那。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机改变送信的内容,收信人的'要求,比如,在孩子们坐的不端正的时候,你可以说“我要送给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宝贝们肯定就会立马坐的端端正正的,每一个人都笔直笔直的,如果有小朋友在窃窃私语,你可以说“我要送给最安静的小朋友!”教室里一定鸦雀无声,并且很多小朋友会下意识的用手遮住小嘴巴,表示不说话了……
至于这个“信”嘛,可以是小红花,可以是玩具,可以是老师的一个拥抱……
幼儿教师们,试试吧,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九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们托班里有几个孩子有点儿小情况,他们不太爱上幼儿园,从这几个孩子的表现完全就能看出来!有的孩子表现就是早上来园时哭闹,还有点不哭不闹,但在家里就跟爸爸妈妈说我不想上幼儿园。
甚至有点孩子在做梦的时候都说不想上幼儿园。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情况比较普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习惯群体生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只是父母和亲属,一旦入学后,面对这么多的小朋友,他们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们交往。
二是不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庭中比较起来,幼儿园中要遵守的规则较多,孩子会感到很不自由,自然会不习惯;
三是不习惯新的环境。从校园、教室的环境,到老师、同学,一切都很陌生,而和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又不在身边,孩子当然不会愿意呆下去。
那么,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先,在孩子没有入幼儿园前,就让他多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情况,使他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比如在路过幼儿园时,可与孩子一起驻足观看,观察小朋友们在校园内快乐玩耍的情景;其次,切勿以老师来恐吓孩子,相反,要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另人开心的地方,老师会帮助孩子解决许多问题等,家长还要注意多与老师联络,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与老师配合解决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十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幼儿因为吃了凉的饭菜而呕吐。吓坏的我立刻带幼儿到洗漱间进行清洗,并告诉了其他的教师,而大家却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视无睹。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儿吃饭比较慢,冬天饭菜没有吃完就已经冰凉。加之教师不停督促让幼儿吃干净,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顿凉饭。所以我从那时起坚持每个中午晚回家一个小时,对平常吃饭慢的幼儿直接进行喂食。
我以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照顾好了孩子,是个优秀的教师就应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进食技能的培养。代劳不是帮忙幼儿。
我们老师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关心幼儿吃饭的多少,快慢、挑食等问题。很少思考到幼儿进食时的情绪,胃口等。这样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所以才会出现催食、喂食等现象。有时,教师在反复催食,或着特殊强调照顾时,也会给幼儿小留意灵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更加恐惧甚至厌恶吃饭。
对待吃饭慢的,能够先给幼儿少盛,循序渐进。不要刻意的强调或者批评幼儿吃饭慢,少。或者直接代劳,拿过碗勺喂饭。但是我绝不让幼儿吃凉了的饭菜。饭前食欲的调动,舒适进餐环境的培养,及时的表扬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会有利于幼儿的进食。看似无所为,其实功效卓著。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的10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随笔是由教学啦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