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优秀13篇】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这里的13篇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是教学啦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一
晨间谈话,顾名思义就是晨间活动时对孩子进行的群众或个人的谈话活动。我校幼儿老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使孩子们的口语潜力将大幅度提高,老师也会从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不少有益的信息,孩子们经过一周的的晨间谈话训练,已逐渐盼望着与老师在晨间交流了。
晨间谈话能够渗透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如何穿衣服,给孩子讲解不乱扔纸屑的好处,让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肯动脑筋,大胆讲话,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在学习上都有了进步。老师和家长的心里都高兴极了!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二
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课堂上比较安静,发言声音小,不够自信;游戏中相对活泼,但是一旦发现被老师关注会感到不自然;交往时稍显退缩,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服从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烦,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从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将之称为“中间区”孩子。让“中间区”孩子重塑自信、阳光的积极品格,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启动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恋
梓涵——对老师持怀疑态度的选择性缄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静,平时面对老师经常一言不发,喜欢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和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却显得很活泼。
梓涵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的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缄默,这往往是幼儿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像梓涵这样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们就能将爱的感受从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师身上。
我开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多看她几眼,多和她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如此,并表现出真诚。渐渐的,我发现梓涵会有意无意地走到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说说话。信任的引擎开始启动,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起点。
二、运用“期待效应”,促成发展质变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让人充满惊喜
处于“中间区”的幼儿不太会展示自己,可一旦给机会让他们站上舞台,带给你的往往是惊喜。一次科学课提问:“袜子口有弹性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爱举手的心宇怯怯地举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尽管声音很小但非常准确:“这样袜子就不会往下滑了。”我没有提醒他要放大声音而是连忙夸奖并走过去,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第二天我照例打开班级网站。忽然发现了一篇“感谢褚老师”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写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激,说孩子回家兴奋极了,告诉家人褚老师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来了,他开心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了心宇更多的关注。只要发现他举手了就请他回答问题,而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某天午睡起床,他居然将被子折叠得和保育老师不相上下。其实我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期待效应的实验: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作为教师用充满肯定和期待的影响和暗示给“中间区”孩子带去灿烂的阳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给予持续关注,点燃表现热情
木子——自主自理。却缺乏展现热情
“中间区”的幼儿很多都是自主性强的孩子,不给老师添乱,以至于容易被人忽视。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从进幼儿园开始似乎就不曾麻烦过老师:入厕后会自己将衣裤整理好,午饭从不挑食,午睡时能很快睡着……她几乎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不在意,你几乎会忽视她的存在。
我觉得木子就像一支美丽的烟火,等待有人将她点燃。但是,对于我表现出的热情,木子似乎不太领情,对我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我并不气馁,始终对她保持积极的关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动,将她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时常在集体面前展示,并了解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关注逐渐拉近了木子与我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她会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开始举起来了……这支美丽的烟火终于被点燃了。
四、发挥同伴互动,实现个人价值
小鑫一从不主动交朋友。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要让一个幼儿觉得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成员,就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间区”幼儿在集体中显得相对较安静。他们在被需要这一点上明显感觉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小鑫很安静。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游戏时,他也总是跟随者,从不主动提出要求,他似乎没有在集体中的主动意识。儿童心理学曾揭示: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我决定找一个能带动他的同伴。我观察到他比较喜欢艺木,艺木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于是我安排他们坐在一桌,经常鼓励他们玩同一份材料或参与同一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机会。取得一定进展后,我将两人的活动范围扩展为小组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小鑫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笑容也渐渐地在他脸庞绽放。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三
开学已一星期有余,那些新宝宝们已有一部分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早早来园,且还是一个人走上来的呢。可还有几个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来园时哇哇的哭着。为了和孩子门尽早打成一片,为了让家长们尽快舍去牵挂,我们两位老师和生活老师一整天地泡在班上,给她们喂饭,带她们游戏,哄他们睡觉,抱抱这个亲亲那个,不断地哄啊讲啊,讲啊哄啊,。总之,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开心。只到离园家长来接时看到一张张充满稚气的笑脸!!!
这几天凑巧天又热,有时一上午我们给孩子们喝上许多水但自己却忘记喝水;午睡又是孩子哭闹厉害的时候,老师安慰了这个躺下,又去拍拍那个孩子睡觉。等孩子都安静地睡着了这时自己也真想躺下休息一下;不行。得又去给这个盖盖毯子,给那个摸摸额头,生怕孩子着凉。一天和孩子们又蹦又跳,喉咙都哑了,浑身腰酸背疼的,回家后就倒在沙发上。
但是,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第二天的情绪和表现时,我们很开心。来园时听到开心的说“老师,早上好”等,孩子们的礼貌、懂事和上课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唱着我爱我的幼儿园,念着幼儿园也是我的家的声音真让人陶醉、欣慰,这几天来的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此时,真的好开心!!!这么多的孩子在短短的几天里适应了集体生活,特别是那安静地午睡。几天来的劳累就这样在笑声中飞走了。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四
我们班的强强小朋友长得白白净净,十分招人喜欢,可他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不是碰碰这个、就是推推那个,常常精心准备的一个活动不是被这个小朋友的告状声破坏掉,就是被那个小朋友的哭声搞得无法进行。于是,受批评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之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转变他的方案就出台了。那就是,我把强强的表现记录下来,编成小故事,有小朋友们表演,再由“观众”评出对错。强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渐渐的强强变了,不再调皮了,上课认真听讲了,老师和小朋友越来越喜欢他了。
其实,孩子的调皮也是另一种美,相信孩子,我们就应用爱的目光和行动去帮忙他、改变他,相信他们会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参天大树。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五
这天刚走进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掉在地上的两幅画。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属人为破坏。
“必须是维镇干的。”我心想。
维镇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活泼聪明又调皮,类似的事件他干过不止一次,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维镇来园后,我把它搂在怀里说:“告诉老师,你昨日干了什么?”“我跟妈妈去姨妈家,跟妹妹玩了。”我这才记起维镇昨日没来园。
“老师,这是寒寒弄下来的。”鑫源大声喊道。
怎样可能呢?寒寒是个爱静的孩子,说话声音也很小,经常让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来的吗?”我问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没有辩解。“是不是你看到画太陈旧了,想换张新的?”“不是,我想让老师叫我的名字。”
原先是这么回事,每一天老师都会表扬很多优秀的孩子,鼓励一些表现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优秀,也不顽皮,所以老师极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这种方法引起老师的注意。
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启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照顾,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六
在“我们的身体真有趣”活动中,教师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孩子绘画的“怎样保护五官”图片,并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耳朵的图片,想想有哪些方法能保护耳朵?”话音刚落,杰杰大声喊:“老师,画画为什么能放大?”孩子们纷纷议论:是呀,这是怎么回事?是放大镜吧?好像是灯光照的……教师因势利导:“这叫实物投影仪。我们来一起找找奥秘,看看这物体是怎么变大的?好不好?”孩子决定到科学发现室里做实验找秘密,有的孩子拿放大镜,看图画、自己的指纹等物体如何变化的,有的拔了一根头发放在显微镜下专注地观察着,有的在实物投影仪下做手影游戏……
在活动中,杰杰冒出意想不到的奇问,引起了同伴的“共鸣”。教师发现了孩子们新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活动安排,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孩子们通过猜想、验证的主动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如人们常说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们的活动就是要保护他们的主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顺应他们的兴趣和要求,在孩子们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因为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在活动中总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去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兴趣和探索、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随时随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探究、去思维,让孩子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七
这天,我上中班正忙着打扫卫生,李国睿跑过来说:“老师倩倩吐了”。我忙跑过一看倩倩吐了一裤,我忙把卫生间的卫生纸拿来帮倩倩打扫。当我忙完后再到卫生间放纸时,被眼前的一幕逗得哭笑不得,我拿卫生纸时王睿杰正在大便,我着急没有管他,但是当我回来时,郑振东不明白在哪里拿来一张广告纸正忙着给王睿杰擦屁股。我立刻制止他们没再说什么,帮忙王睿杰擦完屁股让他们去上课去了。
过后我联想到班里的一幕幕情景,玩具玩完没人收拾,小椅子倒了没人扶,保温桶里的水哗哗的流没人管,小朋友跌倒了没人帮,图书扔得满地是,都要老师自己做或在老师的提醒下幼儿再做,或有的说:“不是我做的”。此刻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只明白别人来帮忙我关心我,而不主动帮忙别人,关心别人,太自私、太没互助意识了。
我又想到郑振东为瑞杰擦屁股这一现象,我重新审视刚才自己的做法确实有些不妥,我把一些互助为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故事讲述中,我发现那几位幼儿说:“以后我也帮忙别人,做个好孩子。”
自此以后,我们班的保温桶在也没哗哗的流过水,幼儿在活动后都能把图书、玩具等物品摆放整齐,小朋友跌倒了有人扶,再也没有掉在地上没人捡的图书了。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八
前几天,我感冒了,头也疼,喉咙也疼,但还得坚持给孩子们上班。上课时,孩子们听到我沙哑的声音,比平时安静了许多。活动时,几个小朋友围在我身边问:“老师,你感冒了吗?”“老师,你头疼吗?”还有几个小朋友向我介绍经验:“老师,你多喝水,喉咙就不哑了。”“老师,你喝999感冒灵吧,我妈妈感冒的时候,喝上几个,可管用了。”“老师,你买个梨罐头吃吧,打火。”连几个调皮的小家伙也赶来向我“献计献策。”
看着孩子们关切的眼神,听着他们纯真的童言,我陶醉了,我感到拥有了世上最纯真的爱,就拥有了一切。
幼儿教师随笔 篇九
托班的幼儿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刚进小托班时,我每天都是在手忙脚乱中度过的:这边刚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边那个已经尿裤子了;前面的喂饭的勺子刚拿到手中,后面的已竟在你背后吐了起来;这头刚拉开一对打架的幼儿,那头的孩子脸上又多了两排牙齿印。那些日子我真恨不得一个人掰几几个人来用,两只手根本不够使唤,顿时觉得自己是那么笨手笨脚。后来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给我鼓励与支持,在她们的帮助下我慢慢地领悟到很多窍门。
在接触二期课改后,这才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对学前教育的一些片面认识和看法,使我认识到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提供、创设出发现、探究、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新课程中指出: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之一则是学习的兴趣。因此,遵循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针对托班的幼儿,对于孩子的主动性我是这样培养的。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十
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了图书馆,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摆满了书的书架。“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老师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老师讲完故事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问:“有哪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马上站起身讲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稚嫩的童声在室内回荡。老师用一张上好的纸,很认真地把这位小朋友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为这个‘故事’配个插图。”一位小朋友主动站了起来,走上前,在纸上画了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又画了一个“我”。老师认真地伸出双手把它接了过来,附在刚才记录的“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了一起。老师在封面上写上了作者和插图者的姓名,并写上“出版日期”。最后,老师把这本“书”高高举起:“大家瞧,这是两位小朋友‘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写书并不难。虽说你们现在年龄还小,只能‘写’这样的小书,但我相信等你们长大了,学会很多知识以后一定能写出大书,成为伟大的作家。”
其实,简单也是教育艺术。这节“作文课”因其“简单”,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初次品尝就喜欢上了学习。我以为,越是高超的教育艺术越是简单的。无论是活动气氛的营造,还是具体过程的展开,抑或材料的准备,都毋需刻意,简单才显自然。这其中,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简易的环境”,让教育在这“纯净如水”的滋润中获得效果。
活动过程的简单,一是行动的“简约”,教师“惜言如金”“惜力似银”,只在必须说和必须做的时候才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要充分提供机会、平台,鼓励孩子动口动手,不要怕孩子说得不流利,做得不准确。二是程序的“简约”,环节应“格外清晰”,转折少一些,节奏缓一些,以照顾到孩子的差异,充分展示教学过程的细腻和精致,让每个孩子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美味”。
此外,对于成功的体验也应是简朴的。一是让参与者成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听故事的、讲故事的、画插图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获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让努力者成为成功者,让努力者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收获。
简单也是好的教育。与其让过于花哨的形式、过于繁琐的过程、过于迷茫的模式捆绑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简单资源”,让教育呈现出美好、温馨的形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第十一篇
这天早上刚上班,中一班传来一阵喊叫声,“是什么呀?”“是小青蛙吗?”。我过去一看,原先他们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小小的蟾蜍,他们班的刘老师想把它请出去,这个小东西却气的肚子鼓鼓的,肚皮透明的像是要破了,四条腿伸的直直的。“老师,让它和我们玩儿一会儿吧?”李嘉怡小声的说,“好吧,但是别用手去碰它。”刘老师停止驱赶,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认真而仔细的打量着这个小家伙,“瞧瞧,这到底是一只小青蛙还是小癞蛤蟆呢?”刘老师也不敢确定了。“就应是一只小蟾蜍吧!”我说“我也不敢确定,干脆上网查查吧。”上网查了查,哈哈,还真是蟾蜍,这小家伙也是一种益虫,会吃蚊子等害虫,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及人类的健康,它还会分泌毒液,它的毒液还有腰用呢。哈哈,我和孩子们长见识了,谢谢这只不速之客——蟾蜍。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第十二篇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们托班里有几个孩子有点儿小情况,他们不太爱上幼儿园,从这几个孩子的表现完全就能看出来!有的孩子表现就是早上来园时哭闹,还有点不哭不闹,但在家里就跟爸爸妈妈说我不想上幼儿园。
甚至有点孩子在做梦的时候都说不想上幼儿园。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情况比较普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习惯群体生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只是父母和亲属,一旦入学后,面对这么多的小朋友,他们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们交往。
二是不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庭中比较起来,幼儿园中要遵守的规则较多,孩子会感到很不自由,自然会不习惯;
三是不习惯新的环境。从校园、教室的环境,到老师、同学,一切都很陌生,而和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又不在身边,孩子当然不会愿意呆下去。
那么,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先,在孩子没有入幼儿园前,就让他多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情况,使他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比如在路过幼儿园时,可与孩子一起驻足观看,观察小朋友们在校园内快乐玩耍的情景;其次,切勿以老师来恐吓孩子,相反,要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另人开心的地方,老师会帮助孩子解决许多问题等,家长还要注意多与老师联络,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与老师配合解决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第十三篇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每次雨过天晴出去散步,孩子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去踩水玩,把裤管弄得湿湿的。
雨后,我和孩子们又出去散步,路过一大片的水坑,心中又开始打鼓:佯装不见,随小家伙们放肆一把?那鞋子、裤管岂不都湿了?强加制止,让他们规规矩矩绕过去,岂不又做了一件违背孩子心愿的事?正犹豫着,忽听孩子们中有人说:“水坑像一面镜子!”“对!它是太阳公公的镜子。”我灵机一动随口应道:“你们想太阳公公出来看你们吗?”“想!”“如果你把太阳公公的镜子踩破了,他会怎么样呢?”孩子们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很快有人叫起来:“他会生气的!他就不会出来了!”“那怎么办呢?”“不要踩破镜子!”“绕过去走!”紧接着,孩子们三三两两,小心翼翼地绕过了水坑。
在那以后的每次雨后,路过水坑,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相互提醒:“不要踩破太阳公公的镜子哟!”
我常常偷偷看着“太阳公公的镜子”傻笑,明白了老师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契机,积极引导,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常常思考:等到夏天来临的时候,该怎样更好地释放孩子的玩水天性呢?
“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教育本来的纯真面目,还孩子真正的自然教育,挖掘生活教育的内涵,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不懈地努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13篇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就是教学啦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