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教学啦给大家整理的7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的写作思路。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三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一.掲题板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训练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爬山虎的也得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的语言、并积累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好,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动过对字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为重生动形象精确的语言,并积累词语;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劝出血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二、重点理解什么叫脚,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是堵墙,这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教师小结【略】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的和没有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的;板书、萎了。
触着墙的;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愈强的关系怎样。
3、课文那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四、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示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样子枝状
颜色嫩红
爬触墙触巴贴
没触墙的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
(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
(2)指导书写“虎、隙”。
(“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
3.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 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自然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几根细丝,可是你们看(出示爬山虎爬满围墙及高楼的图片),学生惊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七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教学啦给大家整理的7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