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 教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5篇)

发布时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这里的5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是教学啦小编为您分享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一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打开序言,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

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没有命令,没有说教,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充满了善意与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这句话令我至今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们教育孩子时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现在这么做,都是为了让你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好像确实是一个真理。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这么对我们说过;在我们成为老师之后,这个理由也一直是我们管理学生的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细心琢磨一下,原来这句话错了。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心理课上,我常常和学生讨论,在同样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事件,有人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关键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件事的看法、评价不同。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预设孩子的将来,我们能做的是,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需求,教会他调节自己的心态,告诉他必须要把握、追求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人的一生可浓缩为“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明天的事情等来了再说。最要紧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因为,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惟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心理学上称之为“活在当下”,即活在“此时此地”。而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幸福,更要为他的当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务。不能为了看不见的所谓的未来幸福,而以剥夺学生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作为代价。事实上,许多人的一生不幸往往源于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或者他童年追求幸福的权利和需要没有获得周围人的足够尊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思考清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生,而且是为了学生当下此刻的人生。此时此地,如果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幸福,那就说明此时此刻他的生命质量很高。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们当下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幸福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从心育、德育、美育三个层面,从启发心灵的视角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思考人生,为塑造优良品性、阳光品格奠定基础。

那句话终于可以放到一边了,把目光从远方收回,从现在做起才是最重要的啊!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二

何为“幸福”?这是一个既现实又颇俱浪漫色彩的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的幸福来自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父母的幸福来自子女的孝顺、孩子的懂事;恋人的幸福来自彼此的相偎相依,孩子的幸福来自童年的天真烂漫。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幸福又将来自哪里?是“桃李满天下”的骄傲与自豪?还是“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公无私?亦或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催人泪下……

这一切,似乎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熟悉和了解,也成为很多教师梦寐追求的远大目标。但事实上,有多少老师能成为人人皆知的名师,又有多少老师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达到这样的境界。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活,依然那么平凡,依然有太多我们想要追求但又追求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教师真正的幸福?”作为一名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我总感到非常地迷茫;直到有幸拜读 郑杰 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恍然顿悟于身边的平凡,一种释然的感觉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郑老师的叙述平和但又不乏幽默色彩,每一篇文章,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每一段叙述,都讲出了许多工作在一线上的老师最大的心声。尤其是《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文中讲到,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 郑 老师告戒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也就是要谨记“知足常乐”的道理。

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文中说:“人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后,就能生存了,活着了;但怎么活得更好,一直是人们思索的一个大问题。”不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很是深刻的就是,当我们邀上几个好朋友,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很开心、很满足。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作用了吧。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的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的境地。”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郑 老师在文中告诉我们:“自由一向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人不得不为了物质生活或为了生存而丧失一部分自由。艺术能实现人的一部分解放 ,但迄今为止艺术还要受到物质的限制。”“因此,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 从而得到最高层次的幸福。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充足的金钱和财富,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给自己真正地放假,从而去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但那些都并不要紧,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有一份理想,我们就会勇敢地走在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上——那就是我们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能经常思考教育的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总而言之,以上讲到的人生的三层楼,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师类型。第一类将工作仅仅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这类教师不可能有大的长进,因为他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楼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特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老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是一种艺术;他们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教书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很满足和幸福。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成为一名称职以至于优秀的好老师,显得颇为困难;而要登上人生的这三层楼,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到,如今教师的物质待遇正在改善,应该说“第一层楼”已不需要我们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苦苦追求啦;而关于“第二和第三层楼”的“幸福”,我们教师可以将教育过程当艺术创新过程,当然也可以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用这样一种崭新的方式去重新整理我们的思绪,去更好地诠释这一份生命中特殊的“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三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四

利用假期,静下心来,认真的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地开阔,我将继续地研读下去,它将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五

几缕斜斜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窗台上,映射在我手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上。春光是如此的明媚,我的心情不由得开朗起来。昨天那调皮捣蛋的学生被我一顿训斥,想必也该平静了吧,下周的研究课要上了,也该理理头绪了;哦,还有儿子的学习,该查查了……一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躁,我急忙调整自己的思绪,生活要每天去面对,事情每天都会产生。好心情坏心情每天都要过。其实,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能活在世外桃源,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苦楚,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更不用说啦。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是呀,“心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何不让我们的心境盛开快乐之花。

身在教坛,笑拥春风。

脚踏大地,心安理得。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感受空气的气息,去享受花草的缤纷,让自己的感官灵动起来,打开心灵的门,让心灵出来晒晒太阳。

在喧闹的日子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场人头攒动,股票狂涨狂跌……我们不妨沉下心来,让自己静一静:今天的作业改完没?被训的学生想通了吗?这节课该怎样教?……

是呀,教学杂事,烦事只有在静中才理得清。

是呀,教学突破,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静中才能把准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人居士陶渊明的境界,更是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学会静,教师更需要静。惟有静才不乱,惟有静才安宁,惟有静才会享受生活,品味幸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教学啦给大家整理的5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的相关认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相关文档

教案模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心得 课稿课件 师德师风 演讲发言 评语寄语 实用范文 高考复习
15 3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