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教学啦分享了5篇高二物理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高二物理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一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

(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二

次声波和超声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次声波和超声波

2、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次声波和超声波.

教学建议

因多普勒效应和此声波、超声波两节的内容少,建议用一个课时.

本节重点是掌握声波的概念和形成声波的条件.学习中要了解声波能够发生反射、衍射、干★WWW.JIAOXUELA.COM★涉等现象.声波反射时能听到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速或测距.声波发生共振时称为共鸣现象.

声波能离开空气在真空中传播吗?为什么?

解答:不能.因为声波是机械波,必须有介质,声波才能传播.空气、水、玻璃等都可以作为传播声波的介质.如果发声体的周围没有传声介质,声波无法向外传播,人们就不会听到声音,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让学生了解声波有次声波、声波、超声波,它们是按频率划分的.了解它的利用和危害.

教师阅读下列表:

项目

声波

备注

概念

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是机械波,具有波的一切特征,能发生反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产生的条件

与介质、温度有关,标准状况下,空气中声速为332m/s,运算时常取340m/s

声波的波长范围

1.7cm——17cm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高二物理教案 篇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普勒效应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对多普勒效应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视察者感觉到的频率f和波源的真实频率f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入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

(一)多普勒效应

【演示】制作的课件: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

1.现象:当火车向你驶来时,感觉音调变高;当火车离你远去时,感觉音调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2.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演示】制作的课件:波源和观察者间的相对运动跟观察者间接收到的频率关系。

(1)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都静止不动。即二者没有相对运动时:

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几个完全波,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就接收到几个完全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2)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改变。

①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或观察者不动,波源朝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②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时(或观察者不动,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注意】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

4.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二)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

2.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小结】多普勒效应是指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作业】课本P25习题A组1~3

四、课堂跟踪反馈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D.只有声波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2.当火车进站鸣笛时,我们在车站听到的声调( )

A.变低

B.不变

C.变高

D.不知声速和火车车速,不能判断

3.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4.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两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将_______波源频率;如果两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将_____被源频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参考答案

1.C 2.C 3.相对运动 4大于 小于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教学啦为大家分享的5篇高二物理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高二物理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高二物理教案】相关文档

安全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学教案 初中教案 高中教案 教案大全
9 2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