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精选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教学啦为大家分享了6篇高一物理优秀教案,希望在高一物理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一物理教案 篇二

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 课后练习

高一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 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牐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 ; 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 P43-3

七。 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 声速(15℃)340m/s

3.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高一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

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

2.卫星的变轨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识

(1)牛顿的“卫星设想”

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

(2)原理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梦想成真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断

(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km/s.(×)

(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km/s.(√)

(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km/s.(×)

探究交流

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

【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问题导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

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

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

误区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

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

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

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问题导思】

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

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

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误区警示

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知道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是具有竖直方向的初速度,并且在只受重力作用时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g。

2. 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重点、难点)

3.会将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分解为匀减(加)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过程,并会求解有关的实际问题。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在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运算的基础上,掌握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运动时间、位移和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及运算。

2.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运算过程中,可将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不易接受。同时,设定正方向,严格运用物理量正负号法则在运算中至关重要,是个难点。

问题导学

1、知识回顾:

1)同一直线上的运动的合成,规定一个正方向可以: 求和;如抛体运动中的:① ②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运动的合成: 求和,方法:

2、知识点一:

1)竖直下抛运动:把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o沿着竖直方向① 抛出,仅在② 作用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下抛运动。

2)竖直下抛运动的特点:① ②

3、知识点二

1)竖直上抛运动:把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o沿着竖直方向③ 抛出,仅在④ 作用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① ②

预习自测

1、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后又落回地面,则【 】

A.上升过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上,速度方向向上。

B.下落过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下,速度方向向下。

C.在最高点,加速度大小为零,速度大小为零。

D.到达最高点后,加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将改变。

2、关于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运动都是直线运动,它们不能再分解

B、竖直上抛运动可以分解为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下抛不能再分解

C、竖直上抛运动可以分解为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下抛运动可以分解为竖直向下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探究案

探究任务一:竖直下抛运动

完成教材P10页中的讨论与交流一

探究任务二:竖起上抛运动

完成教材P10页中的讨论与交流二

探究任务三:竖起上抛运动的分析方法

1)分段分析法:

(a)上升过程

⑴运动的性质:

⑵如果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b)下落过程

⑴运动的性质:

⑵如果取向下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Ⅱ)整体分析法

1)由于竖直上抛运动只受重力作用,则其加速度a= ,又由于加速度恒定不变故竖直上抛运动的性质: ,

如果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则其加速度a= ,那么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为: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探究任务四:规律应用

完成:书本P11页例题1

小结:几个推论:

在竖起上抛运动中,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1)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2)上升到最大高度所需时间:

竖直上抛运动的特殊规律对称性

(3)下落过程是上升过程的 过程。

(4)质点在通过同一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的关系为:V上 V下 。

(5)物体在通过同一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的关系为:t上 t下 。

探究任务五:思考在利用整体法处理竖起上抛运动时,位移S、速度V的所代表意义是什么?

例题:从高楼上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问在1S末,4S末,5S末该物体的位移及路程各是多少?(其中g=10m/s2)

小结:(1)S为正,表示质点在抛出点的 方,s为负表示在抛出点的` 方;

(2)v为正,表示质点向 运动,v为负表示质点向 运动。

(3)由同一s求出的t、Vt可能有两个解,要注意分清其意义。

知识整理:

1)竖直下抛运动的性质:

2)竖直下抛运动的规律: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3)竖直下抛运动可以看成: 和 的合运动。

5)竖直上抛运动的性质:

6)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7)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成: 和 的合运动。

课堂检测

1. 从竖直上升的气球上掉下的石块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石块相比,相等的量是【 】

A.落地的时间 B.落地时的速度 C.加速度 D.落地的位移

2. 某物体以初速v0=20m/s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向上为正方向),不计算空气阻力,当速度大小变为10m/s时,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 】

A.1s B.2s C.3s D.4s

3. 从地面以30m/s的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则球运动到距地面25m时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为【 】

A.1s B. 2s C. 4s D. 5s

4. 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40m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重物从断开到落地过程:(g=10m/s2)【 】

A、落地速度为20 m/s B、下落时间为2 s

C、下落时间为4s D、落地速度为30m/s

5. 一物体作竖直上抛运动,不计阻力,从抛出时刻算起,上升过程中,设上升到最大高度一半所用时间为t1,速度减为初速度一半所用的时间为t2,则【 】

A.t1t2 B.t1

6. 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另一物体B自由落下,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是v,则【 】

A.物体A上抛的初速度大小和物体B的末速度大小都是2v

B.A与B在空中运动时间相等

C.A能上升的高度和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相同

D.两物体在空中的相遇处一定是B物体下落高度的中点

高一物理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 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 有向线段来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几种运动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从广州飞往北京时间时的飞机

B.绕地轴做自转的地球

C.绕太阳公转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汽车

【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 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www.jiaoxuela.com]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 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 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 小是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3.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

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

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7。以下运动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公转时的地球 B.研究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自行车

C.研究地 球自转时的地球 D.研究列车通过某座大桥所用时间时的列车

三、矢量和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上面的6篇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是由教学啦精心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相关文档

安全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学教案 初中教案 高中教案 教案大全
9 24196